九曲黃河,在河南蘭考拐了最后一道彎。
50多年前,這里“漫天飛黃沙,遍地不生綠”。風沙揚起,埋沒一片莊稼。1962年冬天,焦裕祿來到蘭考,先后擔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帶領大家查風口、探流沙、種泡桐、筑堤壩……
如今,每年四五月份,這片曾經的沙土地都會變成粉紫色的泡桐花海。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種植焦桐紀念地
2009年,習近平同志專程到蘭考,致敬忠魂。在干部群眾座談會上,他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2014年3月,再次踏上蘭考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同焦裕祿親屬和基層模范干部代表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倳泟忧榈卣f,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蘭考縣志》記載,從1171年至1949年,黃河蘭考段決口143次之多。故道、故堤和沙丘、村莊結合,形成上百個風口。加上地勢低、地下水位高、土壤含堿量大,風沙、內澇、鹽堿成了蘭考數百年不絕的“三害”。
1962年,“三害”尤為嚴重,壓得蘭考人民喘不過氣來。鄉(xiāng)親們中間流傳著“吃也愁,穿也愁,燒也愁,住也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晚上愁,出門愁,進門愁,愁來愁去沒個頭”的“十愁歌”。
1962年12月,臨危受命的焦裕祿來到蘭考縣,眼前是一望無邊的黃沙、結著冰凌的洼窩,還有搖曳著枯草的鹽堿地。老百姓苦笑著說,這些地,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鹽堿,就是不見收莊稼。
△焦裕祿同志生前在田間勞動。
在蘭考工作的一年多時間里,焦裕祿跋涉5000余里,調研走訪全縣120多個大隊,把蘭考的情況摸了個透。為了除“三害”, 他帶上技術員做實驗,成功后在全縣推廣“貼膏藥”(翻淤壓沙)、“扎針”(種植刺槐固沙)的封沙丘方法。聽鄉(xiāng)親們說,沙土地能種泡桐,泡桐長得快,既能擋風又能壓沙,焦裕祿又帶領大家種植以泡桐為主要樹種的生態(tài)防護林。
過度勞累導致肝病越來越嚴重,焦裕祿便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繼續(xù)工作。辦公室那把舊藤椅右側,被硬生生頂出了一個大窟窿。1964年5月14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病逝,終年42歲。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2014年3月18日,在蘭考縣委老辦公樓舉行的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吟誦了自己于1990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填寫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語重心長地勉勵黨員干部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請大家講,我們是來聽的。”在2014年的蘭考之行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到東壩頭鄉(xiāng)張莊村,走進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眾座談。
蘭考縣張莊村是當年焦裕祿找到防治風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我們要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并不長,但給我們留下這么多,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總書記的思考發(fā)人深省。
2014年5月,蘭考縣委、縣政府作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莊嚴承諾。
貧困戶狀況千差萬別,蘭考縣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戶,因村因戶施策,制定了12項有針對性的具體幫扶政策。有的貧困戶通過種植溫室大棚蔬菜實現脫貧,有的利用泡桐發(fā)展民族樂器產業(yè)……
△現在的河南蘭考縣張莊村村貌
東壩頭鄉(xiāng)張莊村堅持把脫貧攻堅與產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培育形成了“夢里張莊”旅游、蓮藕種植、休閑觀光魚塘、采摘園、光伏發(fā)電等特色產業(yè)扶貧項目,實現了貧困戶戶戶有項目,家家有增收。
2017年3月27日,蘭考全縣整體成功脫貧,成為河南首個“摘帽”的貧困縣。3年脫貧7.7萬人,蘭考的脫貧之路,正是對焦裕祿精神的生動踐行。
今天的蘭考,大力推進綠化工程建設,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實現以業(yè)興城,奏響一曲轉型發(fā)展“奮進曲”。
奔騰不息的滾滾黃河水見證,蘭考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昂首闊步邁上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