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萬安縣高陂鎮(zhèn)田北村。唐兆金攝
“笑一笑!”每次拍照前,攝影師都會對鏡頭里的人說這句話。甜甜的笑容掛在臉上,幸福感洋溢在鏡頭里。
在江西萬安縣,這個井岡山腳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我看到很多令我難忘的笑容。那些苦盡甘來的微笑,發(fā)自心底的微笑,定格在我的鏡頭中,也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一
郭斌說,2006年3月,是他人生重要的分水嶺。
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郭斌,是萬安縣高陂鎮(zhèn)高陂村的農民。原本妻兒在側,父母健康,自己能干,家庭和睦,小日子過得不錯。
然而,這一切在2006年3月發(fā)生了變化。
那一天,在北京務工的郭斌,不慎從腳手架高處摔下來,造成脊椎斷裂。輾轉各大醫(yī)院醫(yī)治,花了許多錢,雖保住性命,但從此半身不遂。
債臺高筑,家境驟寒。父母年事高,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郭斌一家,一籌莫展。
此后,郭斌的心情始終暗淡。他不愿說話,不愿見人,不愿出門,甚至連門外的青山綠水,也不愿意看一眼。春天來,屋檐下,燕子嘰嘰喳喳叫。以前他覺得喜氣,現在只覺得喧鬧。
因為這次變故,郭斌一家成了高陂鎮(zhèn)的貧困戶。
想脫貧,就要找到因地制宜的脫貧之路。而在萬安,確實有一個“傳家寶”,歷史悠久,口碑甚好,好好發(fā)展,說不定就是帶動脫貧的好路子。這是啥?萬安農民畫。
萬安農民畫,早在唐宋時期就開始興起,延續(xù)一千多年。其畫色彩艷麗,構圖奇美。而萬安縣田北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若借勢打造成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村,實現繪畫和旅游的充分結合,說不定就能闖出一條路來。
說干就干。短短兩年時間,田北村這個深山里的村子,通過精心設計,認真打造,容貌煥然一新,整個村莊如畫一般。越來越多的農民畫畫家來到這里,尋找藝術滋養(yǎng)。江西乃至全國的游客絡繹不絕地往來于田北村。他們都想成為看畫的人,更想成為畫中的人。
藝術村的建設,美了鄉(xiāng)村,也富了百姓。
郭斌所在的高陂村,臨近田北村。當地人知道他家的困難情況,也同情他的處境。于是鎮(zhèn)政府把田北村景區(qū)門口的一家店面盤下來,主動找到郭斌,邀請他做這家雜貨土產店的老板。
郭斌十分驚訝,也心生猶疑,是不是真的能做好這件事,心里沒有底。但工作人員的鼓勵和幫助,讓他感動不已。郭斌心想,還是要勇敢地去試一試,萬一成了呢。就這樣,郭斌坐著輪椅出了家門。
一進田北村,郭斌驚嘆不已。從小熟悉的田北村,如今像畫一般: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舊房變成了展覽館、畫家工作室、民宿。村莊的墻上,到處是鳥飛魚躍、稻浪翻滾,到處是濃墨重彩、姹紫嫣紅。村民們臉上滿是幸福與喜悅,就跟從墻上的畫里走下來一樣。
郭斌被眼前的“畫面”感染,內心倍感振奮。雖然因脊椎斷裂手指不靈敏,可是雙手還能動,腦子還能轉。他來到田北村景區(qū)門口的店門,往空空的柜臺上擺上了土蜂蜜、豆腐乳、辣醬、養(yǎng)生酒……
每天清晨8點,郭斌雷打不動地從家中搖著輪椅出發(fā),懷著滿腔熱情經營著這家小店。隨著田北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游人越來越多,小店的生意也愈發(fā)紅火。這讓郭斌一天天充實起來。最關鍵的,是他感到了一種新的希望。一年下來,他的小店獲利一萬多元。那一刻,村民們看到了久違的一幕——舒朗的笑容,掛在了郭斌的臉上。
好消息還不止這個: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他的妻子馮鳳香也在景區(qū)當了一名保潔員,每月有固定收入一千八百元。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們家還發(fā)展了柑橘種植、雞鴨養(yǎng)殖等產業(yè)……
經過幾年奮斗,郭斌家脫貧了。一位攝影師給他拍了一張照片。郭斌的臉上,曾經的陰郁一掃而光,笑起來就像田北村墻上畫里的人一樣。
二
張公斌、張治敏兄弟倆的故事,在萬安縣窯頭鎮(zhèn)廣為流傳。兄弟二人是萬安縣窯頭鎮(zhèn)橫塘村村民。哥哥張公斌,今年五十四;弟弟張治敏,比哥哥小十歲。
多年前,張公斌因股骨頭壞死,雙腿癱瘓,失去勞動能力,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母親年邁多病,父親去世多年,如何安置自己的兄長,成了擺在張治敏面前的難題。
有人勸他說,稍稍接濟一下哥哥的生活,盡了做弟弟的義務就行。畢竟你的日子也不寬裕,照顧哥哥,日子會更難。
可張治敏心里清楚,大哥有難,弟弟不能不管。他告訴哥哥,自己有一碗吃的,就會給哥哥半碗。自己能穿暖和,就不會讓哥哥凍著。
張治敏挑起了扶養(yǎng)哥哥的重擔。他到處打工掙錢,維持家庭開銷。然而打工收入有限。雖然張治敏付出很多努力,但家里狀況依然不好。
他們成了橫塘村有名的貧困戶。
輾轉到了2014年。萬安縣大規(guī)模地實施產業(yè)扶貧舉措,推出按種養(yǎng)殖規(guī)模給予相應資金獎勵、技術扶持等一攬子政策。張治敏感到時機來了,毅然回到家鄉(xiāng),與哥哥一起,在自家門前創(chuàng)業(yè)。哥哥腿有殘疾,但兄弟倆有兩雙比誰都不差的手。如今政策好,為什么不抓住時機,拼上一回?
經過一番商議,兄弟倆決定一起發(fā)展臍橙產業(yè)——氣候條件、土壤環(huán)境適宜,市場銷路不錯,也是當地特色產業(yè)。
在村民的幫助下,兄弟倆開墾了三畝荒山種臍橙。弟弟挖樹窩,哥哥給他送茶水;弟弟往樹窩里填肥填土,哥哥就拄著拐扶住樹苗?;丶衣飞?,弟弟背起哥哥,一路說著對未來的憧憬……
種臍橙需要資金,錢是大問題。專門負責對接他們的幫扶干部,得知他們的困難,立刻為他們爭取到由縣財政貼息的五萬元小額信貸。
種臍橙也需要技術。幫扶干部專門聯系縣、鄉(xiāng)農技專家上門指導。村里還有科技帶頭人,碰到什么問題隨時可以去請教。
從三畝臍橙到后來的二十畝,再到養(yǎng)殖肉牛和雞鴨……兄弟倆迸發(fā)出了巨大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他們每年的收入接近十萬元。他們用掙下的錢,蓋起了一棟嶄新的房子。
我將鏡頭對準張公斌、張治敏的時候,兄弟倆正在分別給臍橙樹剪枝,神情十分專注。果園不遠處,是他們的新家。那棟三層樓的新房,就是他們勤勞致富的有力證明。
“笑一笑!”我說。
兄弟倆轉過頭,面對鏡頭笑得十分燦爛。身后一個個黃澄澄的臍橙,映襯著他們的笑容。那笑容幸福而溫暖。
三
張繼福的家原來在深山里的澗田鄉(xiāng)麻源村,后來搬到五豐鎮(zhèn)東源村。
山區(qū)貧困,耕地資源少,全家勉強能吃飽。母親殘疾,父親體弱,孩子尚小,家有外債,一家人過得很辛苦。
可張繼福生性樂觀,整天笑呵呵。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勤勞,生活總有改觀的一天。
農忙時,起早摸黑侍弄莊稼;農閑時,出門闖蕩找活干。張繼福起初沒有手藝,只能在工地上做些苦力活,但他舍得花力氣,很多工地都搶著要他。后來,他學了泥瓦匠技術,多了一門手藝,但日子依舊不寬裕。
2013年,張繼福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開始了雞鴨牛的養(yǎng)殖。一步步積少成多,加上省吃儉用,2016年,張繼福全家實現了脫貧。
可張繼福并不滿足。他覺得,只是脫貧還遠遠不夠,還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和妻子傅小蘭商量,決定兵分兩路,一起拼搏。
2018年,在駐村干部的幫扶下,他不僅養(yǎng)了牛、鴨,還利用產業(yè)貸款資金開發(fā)了村里的十畝水塘用于養(yǎng)魚。
傅小蘭去縣電子商務創(chuàng)業(yè)孵化園學習電商技術,回家創(chuàng)辦了電商扶貧工作站,開始在網上銷售當地的臍橙、土雞蛋、自制辣椒醬等特產。
全新的領域給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怎樣才能增強動物的抵抗力和營養(yǎng)?不同的魚,需要喂什么樣的餌料?這些都需要張繼福不斷學習。怎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自己賣的東西好?怎樣留住老客戶,開發(fā)新客戶?對客戶的投訴,怎么處理?對傅小蘭,這些也是很大的考驗。
問題,收獲,憧憬……每到晚上,忙碌一天的夫妻倆一起討論著各種新鮮事兒,常常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2019年底,張繼福對全家一年的收入進行了盤點:做泥瓦匠收入三萬元,雞鴨牛養(yǎng)殖進賬兩萬元,電商及去村辦扶貧車間做事收入兩萬元,一家凈收入七萬多元。
養(yǎng)魚開始于2018年,2019年底,養(yǎng)魚還沒有進入收獲期。可以想象,到了今年年底,加上養(yǎng)魚的利潤,收入或許更可觀。
我將相機鏡頭對準張繼福,發(fā)現張繼福完全不需要提示“笑一笑”,因為他始終是笑瞇瞇的。他的眼里,閃著自信的、從容的光。
這樣的笑容,如今在萬安隨處可見。生活的美好,已甜蜜地寫在他們的臉上……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